11月30日,天府书展开幕式当天,四川本土作家龚静染,携新书《西迁东还:抗战后方人物的命运与沉浮》亮相天府书展,与知名专栏作家宋石男展开了以“抗战后方人物的流寓史”为主题的新书分享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以来的古代传统文化与大师精神风骨的传续,并围绕《西迁东还》的创作、西迁东还的历史意义、四川文化的独特人文价值等话题与龚静染展开了精彩的对话。活动由任教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青年学者邱硕主持,众多读者来到现场参加分享会,气氛热烈。
《西迁东还》是一部关于抗战后方人物的书,讲述了抗战时期的一段流寓史。书中记录的人物包括马一浮、熊十力、南怀瑾、叶圣陶、范旭东等,涉及学术界、文艺界、政商界等多个领域的人物,再现了抗战年代的波云诡谲和一代大师的铮铮风骨。
活动中主持人邱硕问作者龚静染“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历史著作”时,龚静染这样答道,“当年的每一个人都为之牵动”;“据我所掌握的档案资料,这段历史牵涉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界名流不下百人。如果缺乏独立思考的评判,容易面面俱到,失之肤浅。”由此,这部《西迁东还》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和实业的薪火相传,关注一个时代共同的价值和情感。“集碎片为镜面,照出的是一时之俊彦。”马一浮、熊十力、叶圣陶、南怀瑾、凌叔华、范旭东、侯德榜等一大批那个时代的民族精英代表,不远万里来到乐山,或创办教育,或著书立说,或重兴实业……做的都是传递文明火种,延续民族生存发展命脉,有未来眼光和世界眼光的大事。通过写他们,“能够看到在纷乱、贫穷、焦灼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为,这才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希望,而那一段历史的闪光点也许就在他们身上。”
嘉宾宋石男为知名专栏作家,独立文史学者,专注于清史、近现代史及当代政治研究,曾出版《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十三亿种活法》《伟大的旁观者:李普曼传》,并在喜玛拉雅电台开设音频专栏《石无忌惮:第一奇书<金瓶梅>》。他从历史写作的角度出发,与作者龚静染就非虚构写作、历史写作与报告文学等不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历史总是迷雾重重,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迷失的讲述者,这是我写这本书时面临的困境,在历史叙事中如履薄冰。”龚静染以马一浮与熊十力的故事为例,提及他的写作实践:坚持以资料、档案或者当事人的言辞来追溯,再现一段真实的历史面貌。这也是非虚构写作最大的难题——历史已成陈迹,唯有遗留的佐证可以恢复现场一二。
宋石男认为的历史写作不是为了写作而写,是为了理解而写:“历史的意义在于理解,在时间中完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这理解包含着表达与向往。人不可能生活着却不去努力表达他的生活,历史正是致力于表达已成为过去的人类生活。进言之,历史理解意味着体验人类千变万化的差异,洞察昔日人与人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在一切史料中寻找旧时代的细节与全貌。”
龚静染就如何写历史作品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在材料上需要有大量真实鲜活的细节,挖掘得越深越好;二是写作中应怀有“小人物之心”,小人物才代表众生之相,才能体现真实的人世。“就后者而言,文字的悲悯和谦卑,似乎更合我意。”历史写作并不是干巴巴的骨架,而是有血有肉,蕴含了写作者复杂而深入的情感。
对此,宋石男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不要以为真正的历史学家不动感情,他必须富有情感。‘理解’一词本身就饱含情感,它既隐藏着困难,又孕育着希望。龚静染的历史写作,动情而不煽情,诉诸理解而不自由心证,既是情感之书,也是理解之书,希望有更多朋友能读到它。”
活动中,三位嘉宾以其独到的认识和观点,带领读者朋友们感受抗战时代的波云诡谲和一代大师的铮铮风骨,体察真实的人世和复杂的人性,重温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典范,更以亲身实践的历史写作观点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丰富了读者对历史写作的知识与经验。